黨風廉政

您的位置: 首頁 黨風廉政紀檢工作動態(tài)詳細

建清廉醫(yī)院·樹清廉醫(yī)風丨黨員干部講廉潔故事?第3期
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5-13 11:03 本文來源: 紀檢監(jiān)察室

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:“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,教育引導廣大黨員、干部增強不想腐的自覺,清清白白做人、干干凈凈做事,使嚴厲懲治、規(guī)范權力、教育引導緊密結合、協(xié)調聯(lián)動,不斷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。”貴陽市婦幼保健院紀委深入開展醫(yī)院廉潔文化建設,聯(lián)合全院黨支部,挖掘歷史典范、革命先烈、身邊榜樣的清廉事跡和典型案例的警示意義,堅持抓早抓小,防微杜漸,推出“黨員干部講廉潔故事”系列清廉故事欄目。通過黨支部書記、黨員干部講述廉潔故事,發(fā)揮先進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、反面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,使廉政教育深入人心,營造廉潔自律、崇德向上的工作氛圍,讓清風正氣、崇德尚德在醫(yī)院蔚然成風。今天的故事是《兩袖清風的于謙》。

講述者:臨床六黨支部紀檢委員  秦娟

于謙是明朝浙江錢塘(今浙江杭州市)人,字廷益,明代軍事家、政治家。他為官清廉,“兩袖清風”的成語故事就發(fā)生在他的身上。

明朝中葉以后,官場風氣逐漸敗壞。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,均須準備珠寶、白銀或地方土產等禮品給京中官員。而這些饋贈之物,多是向百姓征派而來的,致使各地民眾不堪其擾。但是,于謙一向作風清廉,并不跟從這樣的風氣。有一次,朝廷派于謙巡察河南,返京時,人們送他當?shù)氐慕伵?、蘑菇、線香等土特產。于謙非但沒有接受,還寫了一首《入京詩》以表明心跡:“絹帕蘑菇與線香,本資民用反為殃。清風兩袖朝天去,免得閭閻話短長。”他的同僚勸他說:“你雖然不獻金寶,攀求權貴,但也應該帶一些土特產如線香、蘑菇、手帕等物,送點兒人情呀!”于謙笑著舉起兩袖,風趣地說:“帶有清風!”這便是成語“兩袖清風”的由來,意指衣袖中除清風外,別無他物,比喻做官廉潔。

據《明史》記載,于謙七歲時,有位僧人認為他奇特,稱他為“日后能夠挽救時局的宰相”。于謙自小就有遠大的志向。小時候,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畫像。于謙十分欽佩文天祥,他把那幅畫像掛在自己的書桌邊,并且題上詞,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學習。于謙長大以后,考中進士,做了幾任地方官,嚴格執(zhí)法,廉潔奉公,關注百姓疾苦。于謙性情淳樸,憂國忘身,自奉儉約,所居住的房子僅僅能夠遮擋風雨?;实圪n給他西華門的府第,他推辭說:“國家多難,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?”皇帝不準,于是他就把皇帝之前所賞賜的璽書、袍服、銀錠之類,全部封好,寫上說明,放到那里,每年去看一看罷了。于謙后蒙冤致死,遭到抄家。被抄家的時候,于謙家里沒有多余的錢財,只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,打開來看,原來都是皇上賜給的蟒袍、劍器等物。

于謙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,正如他的詩作《石灰吟》所言:“千錘萬鑿出深山,烈火焚燒若等閑。粉骨碎身渾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間。”于謙生性剛直,頗遭眾忌,他的一生可謂歷經千錘萬擊、烈火焚燒的磨難,但他依然以石灰自喻,以表達自己為國盡忠、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的決心。

"兩袖清風"的于謙精神對當代從業(yè)者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

現(xiàn)代醫(yī)療體系中的"兩袖清風"應有新內涵——不僅是不貪腐,更要主動構建"不能腐"的制度環(huán)境。作為一名醫(yī)生,"清廉"不是獨善其身,而是要構建"群防群治"的監(jiān)督生態(tài),作為項目負責人,堅守科研誠信的底線,在經費使用上確保每筆支出可追溯。作為科研工作者,需在促進科技創(chuàng)新與嚴守倫理底線之間保持動態(tài)平衡。每次審批簽字時需要"敬畏制度",每次學術投票時需要"排序價值",都是對初心的考驗。我們必須踐行"兩袖清風"的于謙精神,既是職業(yè)操守的底線,更是政治本色的體現(xiàn)。

本期的清廉故事就講到這兒,感謝大家的聆聽。貴陽市婦幼保健院紀委將會陸續(xù)推出黨員干部講廉潔故事欄目,歡迎大家繼續(xù)關注。

 
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

建清廉醫(yī)院·樹清廉醫(yī)風丨黨員干部講廉潔故事?第3期